摘 要:绩效评价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无法绕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长期以来,加强绩效评价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无处不在的现实,在此过程中,以量化考核为表征的绩效评价备受推崇,评价的工具主义不断影响着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讲求学术精神的同时,功利主义也在影响着学术评价。国外一流大学实施绩效管理的实践和有益做法,为优化和完善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一流”;绩效评价;绩效管理;学术精神 在实施“双一流”目标的新时代背景下,许多大学开始对教师施加更大的压力,并寻求有效管理和催生教师多产的方法,以“量化考核”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正成为许多大学努力的方向。“量化考核”在快速获取科研绩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引发全社会的讨论,甚至高层的关注。绩效评价导向业已成为影响“双一流”建设成效甚至成败的关键所在。 危机与冲突:绩效评价的功利化倾向对我国高校科研创新的冲击 虽然科学工作的质量评价不是一个没有问题的任务,但经典管理主义改革带来的绩效评价并不是完全新的或自动地与指导质量评估的科学规范相一致。[1]绩效评价在根本上不同于通过同行评审的质量评估。我国高校绩效评价虽然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扭转科研评价的基本情况,其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学术评价标准分值化。在大学组织中,评价学术人员的科研绩效是一项十分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学术创造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学术价值的体现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不同职称的学术人员赋予不同的分值,表面上看似对不同创新力和胜任力的学术人员进行了区分;而实际上,由于许多非正式的、未知的信息不能及时被发现和掌握,自然也就无法精准预测学术人员的科研贡献力。学术人员的创造性成果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产生多少社会经济效益并非一组数据可以简单说明,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等价或对等关系。在这套评价体系中,教师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一堆可以描述、算度并能相互比较的数据。”[2]这种学术评价模式体现了浓厚的行政化色彩,虽然其初衷是追求学术卓越,但其最终效果却有损于大学学术创新力的生成。 二是学术工作评价有形化。学术评价工作的有形化和可视化,使得学术评价呈现出对出版物、专利、研究经费、学术荣誉等方面的极度重视。引文分析、同行评议和出版物数量成为评价学者研究绩效最常用的方法。在一些领域中,参考期刊文章是衡量质量的最重要的手段,而参考书籍、参考专著、引用会议在其他领域更有价值。一些出版物的质量比其他出版物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一般来说,参考出版物被认为是比非参考出版物具有更高的质量。[3]然而,学术工作的本质并不是为了出版和荣誉,而应该是安于在实验室和书房里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学问。[4]虽然在现实中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方式已经很难实现,但至少创造一个使学者免受学问之外种种利益干扰和驱使的学术环境,真正回归到鼓励学术原始创新这一初衷上来。 三是学术评价指标追求国际化。目前,我国高校尚未构建起多维多层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学术评价导向上过于看重国际化,而在追求国际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急功近利心态,造成大学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并不能真正追求卓越。大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与同行机构竞争的压力,通过实现高绩效来展示责任本无可厚非,但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术人员的人文关怀,实现大学战略目标和学术人员专业发展的有机统一。虽然不少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强调质量和创新导向,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术评价的标准化和有形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鼓励国际学术出版虽然是大学走向国际化和提升学校国际排名的重要指标,但排名能否真实衡量出大学的质量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理论课题。
|